新聞活動
ORIGIN
-
緣起
濟萊高鐵于2019年開工建設,2022年末通車運營,全線長 117.49 千米,是國內首條時速達350千米的城際高速鐵路,濟萊高鐵的建成對山東高鐵網的完善具有意義深遠。沿線串聯起融創文旅城、龍山文化博物館、三德范村古村落、雪野湖、大崮山森林公園、萊蕪戰役紀念館、棋山國家森林公園等特色區域,一站一景,形成了齊魯大地最美城際線?;趯χ苓呂拿}、空間及環境的細致考量,我們希望每個站房成為高鐵線上的明珠,顆顆璀璨又各具特色。
歷城站 作為濟南市“東強戰略”重要的樞紐工程,秉承站城融合集約化利用土地的理念,以前瞻性的設計為遠期交通路網滲透縫合、地下空間統籌、鐵路沿線產業集聚融合發展做好了充分的預留。站房形體配合光影,呈現“撥云見日”的恢弘意境。
章丘南站 位于“龍山文化”發祥地章丘,站房造型提取古建廡殿頂屋檐線條,主立面通過寬度漸變的金屬桿件模擬章丘泉水噴涌的形態,細部設計上則是提取龍山文化蛋殼陶紋作為裝飾符號,使得自然文化與人文文化相得益彰。
雪野站 站前雪野湖路斜穿而過,西北緊鄰水庫,周邊層巒疊嶂,地勢高差變化較大。三面臨山,一面親水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別具一格的雪野站,展現了青山掩映,綠水浮影,山湖美景入站來的優美畫卷。
萊蕪北站 結合地形設計為跨線式站房,上進下出,合理換乘。站房形象來源于蜿蜒曲折的齊長城、春秋時期青銅玉器元素符號及代表嬴秦文化的龍鳳回紋,展現地域特色。
鋼城站 充分挖掘鋼城特色元素“鋼材”的“力量感”、“輕盈感”以及“預制性”三個特點,以富有張力的傘狀鋼柱造型,支撐出挑的鋼結構屋檐,塑造出一個錚錚鐵骨的現代鋼城。
濟萊高鐵五個新建站房各具特色,注重交通功能、地理環境和地域文化的有機融合,實現高鐵站與城市、自然、娛樂、文化、產業、商務的站域一體化設計。
01 /LICHENG RAILWAY STATION
旭日東升,天下安瀾
歷城站
歷城站位于歷城區港溝街道潘莊村,東側毗鄰繞城高速,北臨經十東路。周邊配套成熟,交通便利,被濟南市市委定位為濟南市“東強戰略”重要的樞紐工程。
高鐵“TOD”, 站城融合
站場設三臺七線,站臺距地約23米。設計之初為遵循土地集約、互聯互通的原則,采用橋下式站型充分利用橋下空間,并與多種交通設施及生產生活房屋一體化設計,將節約的土地用作站前廣場、綠化、開發等城市功能,體現“站城融合”的設計理念。結合繞城高速改造、邢村立交送站匝道橋等市政工程,改善區域交通環境、連通東西片區協同發展。
站橋一體,無縫換乘
歷城站綜合交通樞紐總建筑面積約 12萬平米,包含鐵路客站、鐵路生產生活房屋、公交、大巴車、出租車蓄車區、社會停車場、換乘大廳、城市通廊以及預留配套商業等功能。
樞紐主要功能位于鐵路橋下,450 米站臺范圍內全部采用“站橋一體”的結構形式,將橋下空間的柱子數量減到最少。站臺外側設置通高的拱形廣廳,將更多的光線引入候車廳內,改善橋下室內空間環境。市政交通設施集約布置于地面層,通過“H”型換乘通廊連通,另外西側兩處下沉廣場預留了未來銜接地鐵的可能性,真正實現無縫換乘。
站房結合“旭日東升,天下安瀾”的概念,將站臺整體包裹形成連續界面,主立面采用飽滿的拱形結構,配合玻璃幕墻及多重鋁板檐口賦予立面虛實漸變的層次感。形體配合光影,體現出“撥云見日”的恢弘意境,凸顯歷城站在“東強”戰略中的重要性。
02 /ZHANGXIUNAN RAILWAY STATION
中國龍山,泉韻章丘
章丘南站
群山翠錦,玉帶環腰
章丘南站位于章丘區埠村街道沙灣村旁西巴漏河河畔,周邊群山環繞,風景秀麗。高鐵站臺位于山地制高點,視野開闊,候車閑暇之余可遠眺群山美景。站房北側與城市道路相鄰一側有近40米的山體斷崖。設計師對周邊豎向標高梳理后,將站型由線側平式調整為線側下式,并將進出站道路順應地形合理組織,有效減緩道路坡度的同時,最大化保護了原本的山體景觀,從而與北側西巴漏河景觀帶形成視覺方面良好的呼應關系。
立體分層,人車分流
章丘南站站房面積10000平方米,車站設到發線4條,側式站臺2座。站房總平面布置系統考慮鐵路站房與站場、站前廣場之間的交通和功能聯系,合理解決不同功能區之間的銜接,公交車、小汽車、出租車等均在地下一層駛入駛出,實現了進出站人車分流。
章丘境內古建筑資源豐富,建筑造型提取古建廡殿頂線條形成整體的屋檐形式,同時通過主立面寬度漸變的金屬桿件模擬章丘泉水噴涌的形態,使得自然文化與人文文化相得益彰。細部設計上則是提取龍山文化蛋殼陶紋飾作為裝飾符號,與深灰色石材相互搭配。正立面兩端設計文化背景墻,讓旅客充分感受到章丘豐富的文化底蘊。整體來看站房形態與章丘南部山區起伏的山巒遙相呼應,凸顯了中國龍山、泉韻章丘的設計理念。
03 /XUEYE RAILWAY STATION
日月星漢,山水雪野
雪野站
雪野站位于濟南市萊蕪區雪野湖風景區北部,距離雪野湖最近約1公里,基地周邊三面臨山,一面親水,站房南側由雪野湖路斜穿而過。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帶來優勢的同時,復雜的山體地形也為車站設計帶來不小的挑戰。因此如何營造一處能夠融入自然山水間的生態樞紐場所是我們在設計開始時最主要的思考。
消隱縫合,融于山水
為與周邊市政道路及山體景觀更好銜接,結合高架線路、土方平衡、視線分析、站房體量等多種因素,設計之初對線正下式和線側下式站型進行對比分析,基于消隱與融合的考量,最終確定采用線側下式站型。通過搭建跨越站前市政道路景觀平臺的方式,形成公園式站前廣場,縫合被割裂的自然肌理,為旅客和游客創造一處融于自然山水的綠色生態樞紐場所。
雪野片區青山掩映,綠水浮影。站房設計結合交通建筑功能屬性與場所地域特色,提取延綿起伏的山水意向和水波粼粼的自然意境,將站房的形態抽象為“山”字符號,出挑的三折坡屋面是第一重“山”色,以其大氣舒展的造型融入雪野山水景觀。而映在幕墻上的三角格柵是第二重“山”色,湖光倒影浸山青,屋面的倒影也如青山一般映襯在幕墻上。底層敦厚的石柱撐起這二重山色,與山巒疊嶂的自然背景巧妙結合,猶如一幅山水畫卷,摹寫出雪野的自然神韻。
生態建造,文化置入
室內環境設計秉承綠色生態發展理念,候車廳及進出站通廊柱子、梁及站臺雨棚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藝,設備管線通過預留預埋與清水混凝土澆筑一次成型,呈現原始結構建造美的同時,為旅客創造簡約高效的候車和通行空間。候車廳和貴賓廳等空間通過鋁條板的顏色深淺變化及吊頂、壁畫等細節處理,表現湖邊連綿起伏的山景,處處體現雪野綠色生態的山水文化。
04 /LAIWUBEI RAILWAY STATION
嬴秦祖里,春秋古城
萊蕪北站
優化站型,合理換乘
萊蕪北站位于萊蕪城區東北方向,運糧山腳下?;氐匦胃卟畲?基本站臺無進站條件,設計反復對比后將站型優化調整為跨線式站房,上進下出,地下增加跨線城市通廊,連通站前廣場及地下空間,同時做好遠期銜接預留。站前廣場合理組織站前各種交通工具流線,地下空間實現與多種交通設施的換乘。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合理設計豎向,節約造價的同時,保障了多角度站房觀賞的完整性。
設計提取代表萊蕪古韻的齊長城蜿曲折的形象,抽象為站房外形渾厚的輪廓?;槿〕菈Χ庑螒B,形成厚重的實體柱廊。外立面以白色石材組合玻璃幕墻的現代手法,通過簡潔厚重的線條顯示出站房底蘊深厚、磅礴大氣的特色。萊蕪作為嬴秦文化發源地,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貢獻和影響。立面細部和室內設計均提取春秋時期青銅玉器元素符號,及代表嬴秦文化的龍鳳回紋;內部文化元素將萊蕪十山八景秀美風光設計為屏風及壁飾,展現特有的地域文化,與站房立面相得益彰。
05 /GANGCHENG RAILWAY STATION
錚錚鐵骨,現代鋼城
鋼城站
鋼城是山東重要的鋼鐵冶煉基地,鋼城站坐落于鋼城區主城東部,位于開發新區的核心位置,東依群山,西眺牟汶河生態帶。車站建筑面積約10600平方米,設到發線 4 條(含正線),側式站臺 2 座,采用線側平式站型。
功能布局,因勢利導
基地南北長約470米,東西長約150米,場地整體設計思想為尊重和利用既有地形,將得天獨厚的自然及人文資源濃縮在微地形處理中,并結合該地區的城市規劃,營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站區環境。站區總平面合理布置站房及生產生活等輔助用房,充分考慮站房與站臺及站前廣場之間的關系,順暢解決流線銜接問題。
單體立面方案竭力打造極致的建筑美學體驗,充分挖掘鋼城特色元素鋼材的“力量感”、“輕盈感”以及“預制性”三個特點,在結構構架的外在表現上,以富有張力的傘狀鋼柱造型,支撐出挑的鋼結構屋檐,表現鋼城工業風、現代風。夜幕降臨,傘狀巨柱內置燈箱猶如鋼鐵鍛造的熔爐火光,熾熱奪目,穿孔漸變表皮透射出朦朧至美的室內光線,熠熠生輝,充分展示現代鋼城特色風貌。
空間呼應,內外和鳴
候車室內柱頭設計采用傘狀鋼結構演化設計,展示出“鋼城”作為山東重要的鋼鐵冶煉加工基地的特有文化,強調力量感和厚重感。候車室內柱子采用煉鋼熔爐鍛造的顏色及色調,造型上采用具有工字鋼造型的金屬線條元素,既滿足現代車站建筑的簡約又體現鋼城冶金的地方文化,以鋼立區、以鋼興區,雄渾厚重,帶領旅客體驗鋼城熔爐火熱的氛圍。
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新作 | 齊魯最美城際線,助力五一假期出行:新建濟萊高鐵五站房,沿線璀璨呈現
ORIGIN
-
緣起
-
濟萊高鐵于2019年開工建設,2022年末通車運營,全線長 117.49 千米,是國內首條時速達350千米的城際高速鐵路,濟萊高鐵的建成對山東高鐵網的完善具有意義深遠。沿線串聯起融創文旅城、龍山文化博物館、三德范村古村落、雪野湖、大崮山森林公園、萊蕪戰役紀念館、棋山國家森林公園等特色區域,一站一景,形成了齊魯大地最美城際線?;趯χ苓呂拿}、空間及環境的細致考量,我們希望每個站房成為高鐵線上的明珠,顆顆璀璨又各具特色。
歷城站 作為濟南市“東強戰略”重要的樞紐工程,秉承站城融合集約化利用土地的理念,以前瞻性的設計為遠期交通路網滲透縫合、地下空間統籌、鐵路沿線產業集聚融合發展做好了充分的預留。站房形體配合光影,呈現“撥云見日”的恢弘意境。
章丘南站 位于“龍山文化”發祥地章丘,站房造型提取古建廡殿頂屋檐線條,主立面通過寬度漸變的金屬桿件模擬章丘泉水噴涌的形態,細部設計上則是提取龍山文化蛋殼陶紋作為裝飾符號,使得自然文化與人文文化相得益彰。
雪野站 站前雪野湖路斜穿而過,西北緊鄰水庫,周邊層巒疊嶂,地勢高差變化較大。三面臨山,一面親水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別具一格的雪野站,展現了青山掩映,綠水浮影,山湖美景入站來的優美畫卷。
萊蕪北站 結合地形設計為跨線式站房,上進下出,合理換乘。站房形象來源于蜿蜒曲折的齊長城、春秋時期青銅玉器元素符號及代表嬴秦文化的龍鳳回紋,展現地域特色。
鋼城站 充分挖掘鋼城特色元素“鋼材”的“力量感”、“輕盈感”以及“預制性”三個特點,以富有張力的傘狀鋼柱造型,支撐出挑的鋼結構屋檐,塑造出一個錚錚鐵骨的現代鋼城。
濟萊高鐵五個新建站房各具特色,注重交通功能、地理環境和地域文化的有機融合,實現高鐵站與城市、自然、娛樂、文化、產業、商務的站域一體化設計。
01 /LICHENG RAILWAY STATION
-
旭日東升,天下安瀾
歷城站
-
歷城站位于歷城區港溝街道潘莊村,東側毗鄰繞城高速,北臨經十東路。周邊配套成熟,交通便利,被濟南市市委定位為濟南市“東強戰略”重要的樞紐工程。
高鐵“TOD”, 站城融合
站場設三臺七線,站臺距地約23米。設計之初為遵循土地集約、互聯互通的原則,采用橋下式站型充分利用橋下空間,并與多種交通設施及生產生活房屋一體化設計,將節約的土地用作站前廣場、綠化、開發等城市功能,體現“站城融合”的設計理念。結合繞城高速改造、邢村立交送站匝道橋等市政工程,改善區域交通環境、連通東西片區協同發展。
站橋一體,無縫換乘
歷城站綜合交通樞紐總建筑面積約 12萬平米,包含鐵路客站、鐵路生產生活房屋、公交、大巴車、出租車蓄車區、社會停車場、換乘大廳、城市通廊以及預留配套商業等功能。
樞紐主要功能位于鐵路橋下,450 米站臺范圍內全部采用“站橋一體”的結構形式,將橋下空間的柱子數量減到最少。站臺外側設置通高的拱形廣廳,將更多的光線引入候車廳內,改善橋下室內空間環境。市政交通設施集約布置于地面層,通過“H”型換乘通廊連通,另外西側兩處下沉廣場預留了未來銜接地鐵的可能性,真正實現無縫換乘。
旭日東升,天下安瀾
站房結合“旭日東升,天下安瀾”的概念,將站臺整體包裹形成連續界面,主立面采用飽滿的拱形結構,配合玻璃幕墻及多重鋁板檐口賦予立面虛實漸變的層次感。形體配合光影,體現出“撥云見日”的恢弘意境,凸顯歷城站在“東強”戰略中的重要性。
02 /ZHANGXIUNAN RAILWAY STATION
-
中國龍山,泉韻章丘
章丘南站
-
群山翠錦,玉帶環腰
章丘南站位于章丘區埠村街道沙灣村旁西巴漏河河畔,周邊群山環繞,風景秀麗。高鐵站臺位于山地制高點,視野開闊,候車閑暇之余可遠眺群山美景。站房北側與城市道路相鄰一側有近40米的山體斷崖。設計師對周邊豎向標高梳理后,將站型由線側平式調整為線側下式,并將進出站道路順應地形合理組織,有效減緩道路坡度的同時,最大化保護了原本的山體景觀,從而與北側西巴漏河景觀帶形成視覺方面良好的呼應關系。
立體分層,人車分流
章丘南站站房面積10000平方米,車站設到發線4條,側式站臺2座。站房總平面布置系統考慮鐵路站房與站場、站前廣場之間的交通和功能聯系,合理解決不同功能區之間的銜接,公交車、小汽車、出租車等均在地下一層駛入駛出,實現了進出站人車分流。
中國龍山,泉韻章丘
章丘境內古建筑資源豐富,建筑造型提取古建廡殿頂線條形成整體的屋檐形式,同時通過主立面寬度漸變的金屬桿件模擬章丘泉水噴涌的形態,使得自然文化與人文文化相得益彰。細部設計上則是提取龍山文化蛋殼陶紋飾作為裝飾符號,與深灰色石材相互搭配。正立面兩端設計文化背景墻,讓旅客充分感受到章丘豐富的文化底蘊。整體來看站房形態與章丘南部山區起伏的山巒遙相呼應,凸顯了中國龍山、泉韻章丘的設計理念。
03 /XUEYE RAILWAY STATION
-
日月星漢,山水雪野
雪野站
-
雪野站位于濟南市萊蕪區雪野湖風景區北部,距離雪野湖最近約1公里,基地周邊三面臨山,一面親水,站房南側由雪野湖路斜穿而過。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帶來優勢的同時,復雜的山體地形也為車站設計帶來不小的挑戰。因此如何營造一處能夠融入自然山水間的生態樞紐場所是我們在設計開始時最主要的思考。
消隱縫合,融于山水
為與周邊市政道路及山體景觀更好銜接,結合高架線路、土方平衡、視線分析、站房體量等多種因素,設計之初對線正下式和線側下式站型進行對比分析,基于消隱與融合的考量,最終確定采用線側下式站型。通過搭建跨越站前市政道路景觀平臺的方式,形成公園式站前廣場,縫合被割裂的自然肌理,為旅客和游客創造一處融于自然山水的綠色生態樞紐場所。
日月星漢,山水雪野
雪野片區青山掩映,綠水浮影。站房設計結合交通建筑功能屬性與場所地域特色,提取延綿起伏的山水意向和水波粼粼的自然意境,將站房的形態抽象為“山”字符號,出挑的三折坡屋面是第一重“山”色,以其大氣舒展的造型融入雪野山水景觀。而映在幕墻上的三角格柵是第二重“山”色,湖光倒影浸山青,屋面的倒影也如青山一般映襯在幕墻上。底層敦厚的石柱撐起這二重山色,與山巒疊嶂的自然背景巧妙結合,猶如一幅山水畫卷,摹寫出雪野的自然神韻。
生態建造,文化置入
室內環境設計秉承綠色生態發展理念,候車廳及進出站通廊柱子、梁及站臺雨棚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藝,設備管線通過預留預埋與清水混凝土澆筑一次成型,呈現原始結構建造美的同時,為旅客創造簡約高效的候車和通行空間。候車廳和貴賓廳等空間通過鋁條板的顏色深淺變化及吊頂、壁畫等細節處理,表現湖邊連綿起伏的山景,處處體現雪野綠色生態的山水文化。
04 /LAIWUBEI RAILWAY STATION
-
嬴秦祖里,春秋古城
萊蕪北站
-
優化站型,合理換乘
萊蕪北站位于萊蕪城區東北方向,運糧山腳下?;氐匦胃卟畲?基本站臺無進站條件,設計反復對比后將站型優化調整為跨線式站房,上進下出,地下增加跨線城市通廊,連通站前廣場及地下空間,同時做好遠期銜接預留。站前廣場合理組織站前各種交通工具流線,地下空間實現與多種交通設施的換乘。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合理設計豎向,節約造價的同時,保障了多角度站房觀賞的完整性。
嬴秦祖里,春秋古城
設計提取代表萊蕪古韻的齊長城蜿曲折的形象,抽象為站房外形渾厚的輪廓?;槿〕菈Χ庑螒B,形成厚重的實體柱廊。外立面以白色石材組合玻璃幕墻的現代手法,通過簡潔厚重的線條顯示出站房底蘊深厚、磅礴大氣的特色。萊蕪作為嬴秦文化發源地,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貢獻和影響。立面細部和室內設計均提取春秋時期青銅玉器元素符號,及代表嬴秦文化的龍鳳回紋;內部文化元素將萊蕪十山八景秀美風光設計為屏風及壁飾,展現特有的地域文化,與站房立面相得益彰。
05 /GANGCHENG RAILWAY STATION
-
錚錚鐵骨,現代鋼城
鋼城站
-
鋼城是山東重要的鋼鐵冶煉基地,鋼城站坐落于鋼城區主城東部,位于開發新區的核心位置,東依群山,西眺牟汶河生態帶。車站建筑面積約10600平方米,設到發線 4 條(含正線),側式站臺 2 座,采用線側平式站型。
功能布局,因勢利導
基地南北長約470米,東西長約150米,場地整體設計思想為尊重和利用既有地形,將得天獨厚的自然及人文資源濃縮在微地形處理中,并結合該地區的城市規劃,營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站區環境。站區總平面合理布置站房及生產生活等輔助用房,充分考慮站房與站臺及站前廣場之間的關系,順暢解決流線銜接問題。
錚錚鐵骨,現代鋼城
單體立面方案竭力打造極致的建筑美學體驗,充分挖掘鋼城特色元素鋼材的“力量感”、“輕盈感”以及“預制性”三個特點,在結構構架的外在表現上,以富有張力的傘狀鋼柱造型,支撐出挑的鋼結構屋檐,表現鋼城工業風、現代風。夜幕降臨,傘狀巨柱內置燈箱猶如鋼鐵鍛造的熔爐火光,熾熱奪目,穿孔漸變表皮透射出朦朧至美的室內光線,熠熠生輝,充分展示現代鋼城特色風貌。
空間呼應,內外和鳴
候車室內柱頭設計采用傘狀鋼結構演化設計,展示出“鋼城”作為山東重要的鋼鐵冶煉加工基地的特有文化,強調力量感和厚重感。候車室內柱子采用煉鋼熔爐鍛造的顏色及色調,造型上采用具有工字鋼造型的金屬線條元素,既滿足現代車站建筑的簡約又體現鋼城冶金的地方文化,以鋼立區、以鋼興區,雄渾厚重,帶領旅客體驗鋼城熔爐火熱的氛圍。
相關資訊